来源:人民网
人类使用多种语言。 每个国家或民族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文学和历史,这些都以书面形式表达和记录。 如何在不同的国家和民族之间传播这些文字记录,曾经是一个难题,因为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的语言是人人都能听懂的。 因此,翻译的重要作用就体现出来了,即用不同的语言传播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促进文化交流和文明交融。
在我看来,在翻译的众多门类中,文学作品的翻译是最难的。 一篇译文是否优秀,取决于原作的艺术水平,而译者的翻译能力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翻译文学作品时,高水平译者不仅需要具备两种语言的表达能力,还需要尽可能地坚持原作的风格和写作技巧,如实准确地传达文化背景。 和原作的思维特点。 正如茅盾曾经说过的,文学翻译就是用另一种语言来传达原作的意境,让读者在阅读译文时获得与阅读原作相同的灵感、情感和美感。
文学翻译家就像管弦乐队的指挥。 他要协调不同的乐器,在独奏和合奏之间切换,使译出的文学作品成为不可多得的艺术品。 那么,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文学翻译家,需要具备哪些条件呢? 首先,译者需要通晓文学,熟悉各种文学体裁,掌握他国文化知识; 其次,译者必须准确地传达作者的精神世界和情感世界,让读者感受到文本的生命力; 第三,译者经常要面对的是一篇文体混杂、文化多元、历史悠久的文本。 因此,最好有相关领域的研究,有文学才能,才能创作出在思想水平和艺术功力上与原作相当的译文。
在翻译中国作家王蒙的小说《这一面风景》时,我常常觉得不能停留在直译原文的层面上,而要充分理解原作,感受作者的感受。 创造了它。 准确翻译并准确传达作者的意图。 正如傅雷所说,翻译如画,如伯乐看马,“重神似,不重形似”。 这其实对译者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要求他们不仅要会译词、选词、造句,更要会传达情感,让读者有像阅读母语一样流畅的体验。
文学作品中常有生动的比喻。 如何将这些隐喻通过翻译传达给另一种语言的读者,对译者的词汇量和感受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是翻译过程中的一大挑战。 我在翻译毕飞宇的《推拿》时,发现小说里充满了隐喻。 为了更好地了解原著中盲人按摩师的世界,我边翻译边戴上墨镜,试图感受盲人的日常生活和他们的内心世界。 最终的阿拉伯文版《按摩》获得了2017年埃及《文学报》的最高翻译奖。这种感性还体现在译者需要了解作者在创作过程中所经历的心理和情感过程。 创作,不仅需要敏锐的感觉,更需要想象力,这在翻译诗歌时尤为重要。
如何找到好的作品并获得版权,是我在翻译中国文学时面临的一个问题。 很多译者希望找到反映中国和中国人真实面貌的优秀作品,往往更关注名人作品,而忽视其他优秀但不知名的作家和作品。 在我看来,一个真正优秀的文学翻译家,需要从作品本身出发,寻找中国文学的“宝藏”,呈现给阿拉伯国家的读者,让他们更全面地认识和了解中国。
文学翻译可以丰富语言,传达思想。 读者通过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学作品了解其他异域文化,久而久之,更容易了解不一样的世界。 通过阅读世界各国文学作品的译本,读者可以了解人类共同关心的问题,感受某些人的特殊经历,从而促进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不同价值观的相互认同。 对我来说,文学翻译不仅是一种职业,更是一种心灵疗愈和人生体验。
米拉·艾哈迈德,埃及青年翻译家,1985年出生,毕业于埃及艾因夏姆斯大学中文专业。 推拿》和王蒙的小说《这里的风景》等中国作家的作品。2017年,她翻译的《推拿》获得埃及《文学报》最高翻译奖。
《人民日报》 “(2021 年 10 月 10 日版本 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