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培航
近年来,互联网和新媒体的迅猛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为许多学科开辟了新的视野。 在翻译与网络相结合的过程中,网络翻译批评应运而生,并日益成为翻译批评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这种新兴的翻译批评形式在我国尚未引起翻译界的足够重视,许多学者对其概念还不明确。 因此,本文将对我国在线翻译批评领域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分析这种形式如何能够对翻译活动和研究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并尝试探讨其局限性。
我国网络翻译批评研究现状
按照林志远的定义,网络翻译批评是在数字计算机和互联网平台上进行的翻译批评。 互联网作为电子技术的产物,为翻译批评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新舞台,也赋予了翻译批评以新的形式。 依托便捷的网络技术和畅所欲言的网络环境,越来越多的读者和学者参与到翻译批评活动中。 然而,目前国内对在线翻译批评的研究成果十分有限。 根据CNKI检索情况(2021年8月20日),与此直接相关的论文仅有22篇。
在中国,徐军和高昉专注于文学翻译,最早开展在线翻译批评领域的研究。 在《网络与文学翻译批评》一文中,他们提出了四种在线翻译批评类型,包括网站书评、区内引导讨论型、读者通过网络自发形成的话题讨论型、圈内私语批评型。 个人网站上发表了哪些私人观点,以及聊天时随意产生的散居批评类型。 此外,文章还探讨了文学翻译网络批评的特点、意义、局限性及存在的问题。 在此基础上,林志远分析了互联网对翻译批评各要素的影响,包括翻译批评的主体、形式和客体,同时探讨了建立规范的翻译批评网络论坛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2015年以来,我国在线翻译批评研究的深度和广度逐渐增加。 王一铎在此期间发表了四篇论文,是目前国内在该领域发表成果最多的学者。 在2015年出版的《网络翻译批评——新批评空间》和2016年出版的《中国网络翻译批评的现状与研究》中,王一多分析了网络翻译批评的空间分类、形式和特征,进而重点关注 书评在线翻译分析了书评的类型、特点和常见内容。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国内学者逐渐发现了在线翻译批评“交流”的跨学科性。 例如,黄晓燕和默里从传播模式入手,开始探讨在线翻译批评的模式、特点和影响。 受此影响,王一多借鉴了米尔格拉姆的六度传播模型,从传播的角度进一步研究了网络翻译批评模型。